榮宅,即民國初年上海商人榮宗敬的故居大宅。原建於1910年左右,是滬上極為宏偉的洋樓宅邸之一。先前每次路過陝西南路,只能在門外遙望。後來看新聞得知,LV租了這間房子十年的租約,但卻花了長達六年的時間修復這間大宅,怎麼想都不划算,但像是一種浪擲一切的深情。整修完成之後,不定期舉辦展覽對外開放。
盼望了快一年吧,趕在這一次展覽的最後一天來到這裡,終得一見。修舊如舊,輝煌卻又恬靜內斂。
榮宅,即民國初年上海商人榮宗敬的故居大宅。原建於1910年左右,是滬上極為宏偉的洋樓宅邸之一。先前每次路過陝西南路,只能在門外遙望。後來看新聞得知,LV租了這間房子十年的租約,但卻花了長達六年的時間修復這間大宅,怎麼想都不划算,但像是一種浪擲一切的深情。整修完成之後,不定期舉辦展覽對外開放。
盼望了快一年吧,趕在這一次展覽的最後一天來到這裡,終得一見。修舊如舊,輝煌卻又恬靜內斂。
上次來上海時,來外灘的那幾天晚上碰巧都很冷,且那時只想在外頭看看一整排的歷史建築,完全沒有想過要走進去看一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覺得就算只是進去喝一杯最便宜的咖啡,也得花上好幾百塊台幣。
時隔一年,又來到上海;上次是旅遊為主出差為輔,這次則是被派來出差,幾乎只能趁週末出去走走。這週末,我決定留在上海市區再去一些上回因時間不夠沒去到的地方。
除了再去法租界,走上次沒有走過的路,散步、看老房子、拍照,我決定去一些上次有去、但是沒有細看或是只在門外匆匆一瞥的地點。例如外灘的歷史建築。
恰好這次思琪的妹妹人在上海,我們便約了一起去喝一杯。她跟我說了外灘三號這名字,我只查了地點位置就答應,雖然有閃過一絲念頭不知道這一頓要花多少錢,但覺得都第二次來了,如果還是只是和觀光客一樣只在路邊外頭看看、拍照,未免太沒意思。
禮拜五下班,快步走去大馬路上搭地鐵去外灘,在人民廣場站下車,慢慢往外灘走去。和郁婷會合,上到8樓的,她帶我走去陽看對岸的浦東,我這才明白為何她強烈推薦要來這裡,視野真的超級好!整個陸家嘴和馬蹄形河道盡收眼底。
大概是因為我和思琪認識了超過十年的緣故,思琪爸媽聽說我也很多年了,郁婷說他們隔天要請我吃個飯,吃上海本幫菜,我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所以我堅持這晚要請郁婷喝酒。就算不算請她喝Mojito的錢,這餐也是夠貴的了,我還是第一次喝要一杯接近500元台幣的Gin Tonic。
時隔整整一年,我覺得我改變了許多。這晚我心裡萌生一個想法。如果我沒有走進門來喝這杯 500元的調酒,我就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從高樓俯瞰浦東是如此壯觀。
看風景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樁,也許看過之後不久就會忘記當時在現場的感覺了,僅僅剩下「我曾去過那哪裡哪裡」的模糊記憶。然而,如果任何事情都願意多想一點、多試一種方法、多等等看有沒有更多機會,勢必能為自己製造更多可能。
我心中始中記得獎金獵人創業強者洛克仔和花水木在三年前某篇網誌寫的一段話:「不去問、不去試,就用永遠沒機會。」
不知不覺竟然在酒吧用手機把這整篇給打寫完了,也許我只是想要合理話我又貪杯來喝了一杯Martini的行徑,該回旅館面對明天又是禮拜一的現實了。
2013.11.2
決定了,就去做。
做了,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後悔。
昨天在溫州街上遠遠看見一個人,我在距離他大約30公尺時認出來,他是蘇建和。和電視上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但臉有比之前他獲釋時胖了一點。我們相向擦肩而過時,我聽到他說的零碎幾個字:「….這裡…以前….」
一個殺人犯,如果經過了合法的審判、有證據足以證明他確實犯案,那麼我絕對我們認同必須用合法、合法的方式去實現國家、法律、社會的正義;反之,若無法以現行法律以及人類的智慧證明他有犯案,那我也認同他必須被保有像你我一樣在下午三點在路上曬太陽、吹風、散步的權利和自由。
晚上,回家路上繞去一中街想買個東西,人很多。突然有個小鬼,大概只有國小六年級或國一,走路沒長眼撞到我的身體左側。
我轉過身來看,他把他手上的飲料撞翻倒到了地上,撿起來後剩下大概三分之一杯吧。雖說根本不是我的錯,但我看到那小鬼抬頭看我時的眼神,似乎被我嚇了一跳。或許是我一整天沒和人講話,神情點漠然,可能看起來有點兇吧。那小鬼看起來怕怕的,拿起飲料杯後轉身立刻要走開。
那一瞬間,我突然試圖想像,我讀國中一年級時的模樣。我每個週末漸漸有一點點時間可以在外面遛達,而不像讀國中之前,都關在家裡。每個禮拜六我會和同學從學校走路去一中街,吃晚餐(都是吃垃圾食物)、逛唱片行(早已不見的玫瑰唱片)。那時開始,一中街變成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其中一條街。在這條短短的路上,我從國中走到高中,離開台中讀大學、當兵、工作後,仍不時會回來這裡,買東西,或是有意無意地路過瞄幾眼。
就在那一瞬間,我想像著當年若是我走在這裡,一杯25元的飲料倒在了地上,想必心中的惋惜會比現在更多上許多。
我走向那個小鬼,從口袋掏了三個十元硬幣,遞給他。然後再轉身離開,隱入人群中。
印象中我還沒有買過付費的電子書,這天突然想要買來用iPad讀。如同大部分的電子書一般,在台灣的iTunes Store沒有上架,得轉換去美國iTunes Store購買。我的美國iTunes帳號是用亂寫的地址,不知是否是出於這原因,無法驗證我的信用卡號,頓覺非常挫敗。
發現在iTunes Mac App上可以用Paypal付費,趕緊查一下Paypal帳戶,原本以為裡面只剩下幾十塊台幣,發現竟然是還有1000多台幣。但是iTunes美國帳號只能付美金,又發現我無法把Paypal的台幣餘額轉成美金,總之是買不了。
於是最後我決定到Amazon的行動網頁上去買,然後在Kindle iPad App裡面打開來讀,真是一波三折。雖然Amazon的價格比iTunes貴了大約2美元,但當時我已經被搞得很挫折了,我覺得那2美元還無法抵過我左右碰壁浪費的半個多小時。總之,Apple喪失我這一筆收入了。
我是個現在仍然會買、讀實體書的人,衷心希望台灣的出版環境能夠改善。且我也希望,每一本在書店中能買到的中文新書,都能夠同步推出電子書版本,因為讀完一本書之後,仍會希望能快速取得其中想要日後再次查閱的篇章、標記的重點,如果能用行動裝置來儲存過去買過、讀過的書,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會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情。
家裡的電腦,從入伍當兵之後,就再也沒有重灌過,也沒有更新、或是大幅度更動,就連桌面也還是多年前在海邊拍的舊照片。
打開notepad++(大學時用它來寫網誌、筆記、程式)要隨手記一些事情,看到一篇兩年前寫的日記流水帳。愣了幾秒鐘才回過神來,從記憶中翻找出一個正確相應的時間點,和眼前片段不成章的文字連結起來,像是從陳舊的底片中找到一格被凝結的時光。
昨天又巧遇鎮豪,和往常一樣,我們大約每三、四個月會在公館的路上巧遇。每次和鎮豪聊天,他的每句話都像是機關槍掃射一般,每句話都拋出不艱澀但是極端深刻的想法給我,或是拋給我問題,我總是只能頻頻點頭,其實我的思考根本來不及跟上他的論點。
我發現,回想了一下過去四年左右,每次和鎮豪見面,在見面之後、乃至於到現在,其實我幾乎全忘記了他對我說過什麼,我只記得,每次和鎮豪聊完天,都給我不小的啟發。
下午請了有合作的某公司的工程師大哥來,向他請教某個軟體的功能,以及討論某個接下來我們團隊某項工程該怎麼執行的細節。
上禮拜花了不少時間在摸這個軟體,雖然不是什麼需要動用很多腦力的技術問題,但我應該也算有認真研究了一番。在那位大哥來之前,我先把所有我知道確定可行的項目、執行的流程草稿、所有我需要解答的問題、需要專業建議的地方,全部寫在一個Google Doc上,把所有我需要問他的地方都先標出來。
雖然我覺得他應該不會有時間仔細看我的問題,但至少能讓別人知道,我是先做好功課了,才麻煩他親自跑一趟來教我,而不是什麼都沒做功課,就開口想請人來幫忙解決自己的問題。
我不是大咖,人家前輩不會吃飽沒事幹來陪我這麼年輕的菜鳥聊天。既然今天是我來代表整個團隊,那就要謹記,事事都要謹慎、要用心,不要讓外人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