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在地鐵站前的電吉他手

Guitarist outside the Embankment Underground

那天要前往 Gordan’s Wine Bar找朋友赴約時,從 Golden Jublee Bridge 往北走,走過 Embankment 地鐵站之後,在空橋上尋覓能往下走到平地的階梯。此時,遠遠聽到平地傳來電吉他聲,聽來不是完整的出版問世過的曲子,彈奏地相當隨性,曲式迷幻、頹廢。由於趕著跟朋友見面,只遠遠朝著吉他手的位置看了一眼,便去找朋友了。

喝完酒聊完天,往回走向地鐵站,自然而然循著琴音尋找,是個黑人,身形高大、帶了頂毛帽、帽子和衣服都是綠色或灰色色系。他雖坐在地鐵站門口,但那裡實在不像是會有很多觀光客路過的地方,看來他在那裡彈琴彈了蠻久的,琴袋裡卻沒有積累多少打賞的硬幣,一旁放了自行壓制的CD。站在他面前聽了一陣,這才看清他不是用尋常的方式彈奏吉他,而像是彈鋼琴一樣,雙手在琴頸上四處游移輕輕按出音符,構成隨性鬆散的旋律。像是被策畫得不甚用心的藝術展覽場地,也像是在一個不太寒冷的北方城市的風。

聽了大概兩、三分鐘吧,正好一段旋律終止,我們挪動身子要去搭地鐵了,這位黑人吉他手卻開口喊住我們,停下了我們的腳步。他說他在這裡彈吉他,看著行人來來去去,沒幾個人會好好地聽他表演,殊不知他曾經為 Bob Dylan 伴奏過。雖真實性無法考證,看來他想表達他是有點本事的。

接著這個黑人竟開始滔滔不絕地天南地北說個不停,說政府當權者都是庸才、說香港人和台灣人的困境、說一般老百姓最終都會庸俗化像是被社會的黑洞吸收沒入、說中國將會稱霸世界、說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是錯誤的…還有更多一些我聽不懂英國腔英文的內容。我們有一句每一句地附和著,心中對他的表達欲念暗暗稱奇。

時間晚了,聽他慷慨激昂地說了起碼二十分鐘之後,我們一定必須離開了,與他作別。在地鐵站內,我想到了我沒記下他的名字,但又擔心若回去找他,他又要七嘴八舌開講很久,於是作罷。

關於女童命案和死刑

去年,在Facebook讀到捷運殺人事件新聞時覺得很震撼,因為我就在那個捷運站住了3年。今天白天,依舊是在Facebook看到女童命案新聞,卻蠻淡定的,覺得實在太不可思議了,原來我們每日行走的大馬路上也可以是如此的不安全。小時候爸媽說,要玩就在家門口附近就好了,外面壞人很多。但連家門口都可以讓四歲的小女孩喪命。

支持死刑或是支持廢死的人,兩者看似想法南轅北轍,但我想其實他們心中至少有一個想法是相同的:「希望不再有下一個殺人犯和受害者」。然而從現在的台灣社會看來,假設明天我們一致同意拍板決定我們的國家永遠要有死刑或是永遠廢除死刑,都還是很有可能再在短期內出現蓄意殺人犯或是精神狀態異常(姑且不論是有病或是吸毒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殺人犯。在近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殺人事件發生之後,我感受不出來我們的政府和社會改變了些什麼作為。單單是執行死刑或是廢除死刑,都不會立刻也不會永遠使社會變得更安全,我們需要在教育、關懷弱勢、社工、醫療、警察….等等很多很多方向去做改善,且這些改善應該不會立即有效果。

看來現在社會中有相對少數的人(暫且假設他們比較睿智或是較有學識好了)在倡導廢死,但同時另外又有相對多數(而且多上很多)的人民希望我國有死刑,那是不是代表多數人民無法被「沒有死刑會更好」的論點說服、無法相信「廢死能讓社會更安全」?如果長遠來說我們國家要朝廢死的路走,或是說「即便當前民意不支持廢死但政府或是更具智慧者相信廢死是比較好的」,那政府就該花費較之當前十倍、百倍的力氣全方位地為了廢死的目標去健全各種配套措施,短期和長期的配套措施。一般老百姓、凡夫俗子如我沒有力氣去仔細研究探討太多道德、法理問題,大多數人最在乎的僅只是要生活得安心而已吧?

假設先不考慮冤枉了無辜者的可能性、也不考慮過失殺人的例子,無論是蓄意、疾病導致精神狀態異常、吸毒導致精神狀態異常的殺人犯,假設罪證確鑿,我真的無法相信這些人有多高的機率在其餘生再也不會再次傷害他人。就算殺人犯有一定的機率真能改過向善立地成佛,我想大多數人應該不會想住在這種人的生活範圍之內。國家應該照顧人民,

我認同國家殺人不是個很妥當的作法,但。我希望一來要能有更好的方式讓犯罪者暫時或是永遠消失於社會大眾的生活之外;二來要有夠嚴謹的司法審判程序去確定殺人犯究竟是不是有罪,罪證是否足夠;三來如前所述,怎麼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關懷、醫療等各方面去減少更多殺人者的產生,殺人者不是生下來就想殺人的。

女童的母親受訪的內容,也同樣令我覺得不可思議。我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一位不久前親眼看到女兒被當街活活砍死身首異處的母親,竟然還能堪稱平靜講出那般大智大慧的話語。那段話真應該寫進國中國文課本裡面。

如果中國政府真的開放Facebook進入中國

如果中國政府真的開放Facebook進入中國:

1. 對在中國生活的非中國人來說固然是小小的便利,畢竟這些人本來就會翻牆去和朋友聯繫,使用被中國政府屏蔽的網站、服務。例如我一點都不會省買VPN的花費。

2. 我覺得對繁體中文世界的衝擊是:中國人不再需要翻牆就能看到滿是臺灣人資訊和言論的各種Facebook粉絲頁,我們即將看到更多的中國人在你我熟悉的各大粉絲頁po文中留言、發表意見。

網路世界本來就是水平的、流通的,沒被阻擋才該是正常的。面對中國這個國家的崛起,不可否認地,長期以來Facebook的許多角落也成了我們這些台灣人彼此取暖、自我解嘲、當然甚至也有酸言噴發的地方。也有時我們也忽略了這個國家人民固然也有的美好的某些方面。樹大確實必有枯枝,但我們其實也都會以偏概全、放大那些我們看不慣的人事物。

而你我準備好面對這可能出現的衝擊了嗎?

Seems to lose something but actually not.

A colleague told me something important. My company ‘s cooperation with a foreign company is postponed and may not restart again in the near future. That means, the opportunity of position in that country that my boss once offered to me is eventually in vain. However, I was not disappointed or sad at all.

This is the second time that I lose the opportunity that my boss gives me. The first one was to plan for an important website, which my company help a big digital product company to do EC business. At the time, in Feburary, my executive needed me to help her building the mobile website and App for Feiniu. So my executive persuaded my boss to assign the task to other person. I fully understood my executive’s decision. However, I couldn’t help feeling sort of disappointed. Cause I knew I acquired confidence from my boss on me by planing and launching an mobile website successfully. Being assigned an important task by the boss means a sense of complishment to me.

After Febuary 28th holiday in Taiwan. I went to Shanghai for business trip for the first time. I started working on mobile website and App of Feiniu. And during the second business trip in Shanghai, I accept advice from Stephanie, staying in Shanghai. Now,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six months in Shanghai. It’s worthy. I gained much experience while working with Chinese colleagues. And I learned much and leveraged my ability in planing a much bigger project. I have to make many decisions about functions of App each day. For each decision, I have to take every aspect into consideration.

It seems that I will stay in Shanghai until the end of this year. I don’t know where will I be after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Just keep walking and shipping. I believe there will be many interesting and fascinating opportunities for me ahead in the near future.

挑電影

我在決定是否要看某部電影之前,通常不會花超過兩分鐘來做決定。

部分原因出自不想預先得知太多劇情,我絕對不會先仔細看劇情簡介。只要故事題材我有興趣,或有硬底子演員、知名導演、有在國際影展得獎、年代久遠但名聲高、不悖離現實人生、改編自著名歷史事件或人物,大抵就能判斷該片至少不會太難看。有些片子即使頗負盛名,看了也會因為我不懂得欣賞、而感覺浪費了時間。

久而久之,我變得很會挑「我看了之後會喜歡的電影」,無論是花錢去電影院、或是自己在家看電視、看小米盒子,我挑來看的電影絕大多數都讓我覺得花在上上面的時間是值得的。

暗潮

聽說了一些事情,回想過去幾年中聽到的種種、看到的人,有些是現在進行式,有些是過去的事情。現今聽到之後,得以追溯過去的歷史、相互對照。

有時,聽到一些乍聽之下很跨張離譜的事情,歪著頭想一想之後,卻又覺得「人不就是這樣子嗎?」都只是笑笑而已,都只是當年一瞬。

每個人都有秘密,心裡都有甚難言說的事情。平靜面孔之下,也許暗潮洶湧。

3/24凌晨行政院驅離示威群眾

速記一些想法:

  1. 昨晚在手機上看到群眾佔領行政院消息時,我心想,這一定會大事不妙吧,肯定會有鎮壓清場。消息來得突然,看不清楚來龍去脈,我也想不清楚是非對錯。
  2. 20到30分鐘內,陸續得知有我的朋友,人在行政院內、行政院外、以及所謂的後勤基地。我大腦有點空空的,我只能要我自己相信,他們以及在場的人民之所以那樣做,是因為他們相信那是當下能做出得最好決定了。我猜想他們大概八成都有犯法,希望他們在行動之前,都已經明白可能需要擔負的後果和責任。
  3. 回家開電視、開Facebook、Twitter、找網路上網友提供的現場直播。同時比對多個消息來源,很明顯看到:
    1. 電視新聞「不停重播舊畫面」,或是刻意傳達和「當下」現場實際情勢有出入的訊息。
    2. 許多警察驅離民眾的現場畫面,拍攝到一半之後就中斷(這也許有可合理解釋的原因,例如現場狀況混亂,但我不理解)。
    3. 如果只看電視新聞的人,大概看不出來即時現場狀況(當然,我看到的所有東西也不一定反映了所有正確且即時的事情)
    4. 我猜想,在現場的人,恐怕也無法立即掌握100公尺外的情況(例如行政院正門、後門)。
    5. 網友上傳到網路空間(例如youtube)的影片,隨後連結失效。
  4. 我們國家的法律規定人民不能在行政院周邊集會遊行,所以政府當局有權在合法的範圍內做出該有的處置。但,看了幾個小時的直播、文字轉播、網友拍的照片,絕對相信政府絕對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昨天的衝突、以及一個星期以來整個事件。主政者實在是太差勁了。
  5. 整個事件之中,肯定充滿了許多違反當前法律的事,但是:
    1. 如此多的人民願意賭上人身安全勸諫政府,我無法稱說這些人「都是暴民」、「根本不懂服貿是啥鬼」、「背後有政黨利益」….等等一般社會溫良恭儉讓老百姓會加諸在他們身上的說法。
    2. 如果這個政府自一開始至今,真的是有全面為國家人民的前途未來而努力,會導致今天的局面嗎?
    3. 當前政府只看到人民佔領立法院、砸玻璃、集會靜坐,從沒看到這些人民為什麼終於選擇一個一個走上街頭?沒看到人民在走上街頭之前,政府幹了多少亂七八糟的事情?
    4. 面對這個國內事件,看到政府如此的處理方式,我絕對無法相信當有一天國家面臨危急存亡之秋時,這個政府真能毫無畏懼且有為有守地捍衛我們的國家。

6. 牢牢記住這些剛剛發生的事情,永遠不要忘記。收好你們拍下的照片、影片,拿給那些從不看新聞、或是只看電視新聞的人看。一定要讓當前政府付出代價,歷史自有公評。

知識份子的驕傲

我見過許多某一種人。這種人通常是讀好學校、念過很多書(不是指教科書,而是課外書/科普書/文史哲),大腦真的是有不少墨水、言之成理,可能擁有自己的專業、學有專精,讀過的書是真的有讀進去、說得出自己的看法。

當他們聽聞某些「社會上大多數人普遍共同的想法時」,常喜歡高談闊論稱說那些大多數人「奴性、被洗腦太久、不知道什麼事情才是對的、是既得利益者。」我非常討厭這一種言論和行徑。

恰好目睹、旁聽到幾個不認識的年輕人在討論事情,目測這幾位大概都是優秀的年輕人、學有專精、在社會中做著還不錯的工作。但其言論真的讓我愈聽愈是搖頭,令人嫌惡。我無法說出什麼是真正的對,什麼是絕對的錯,但恰好那幾位在討論的事情,我雖然當然沒有親身參與但是有從旁得知不少實情。

我突然感覺,我們的國家也許真的還不夠進步,但那不是因為有很多民智未開的人民(當然人民的水平是可以再高一點),也許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有許多太過驕傲的知識份子。

寫在8月3日萬人上凱道送洪仲丘之後

先說段題外話。我一直很懷念在中一中讀高二時的國文老師 林義勝老師,對於他上課時的身影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林老師除了教了我很多難用字、成語、名句、國學概念、低級黃色笑話之外,我永遠記得老師說過這一段話:「以後各位同學讀大學之後,花一點時間去看看政治集會遊行活動。因為那是除了宗教活動、明星演唱會以外,唯一可以聚集成千上萬擁有共同支持信念的活動場合。」
老師的這句話當然沒有完整概括所有狀況,且我想他意指的是政黨街頭活動、而沒有包括公民議題的街頭活動。但我想,他的主要意思是指,多去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多聽聽不同人的想法和聲音。

大學時,我雖然沒有熱衷於社會、校園或街頭運動,但有幸認識、目睹許多同學朋友投身各種大小活動,他們除了在各自的領域上讀了很多書、學有專精以外,同時從沒有自外於整個社會,持續或偶爾關注著國家及社會的大小事件,對於有違法律綱常及社會公平正義之處,起身發出不平之鳴、為弱勢發聲、讓更多人民得知這塊土地上的某些角落有著需要被更多人關注的事件,他們深信自己的聲音、力量和行動,有一天中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影響力、做出改變。我深信那是我的母校之所以在歷史上能有其地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什麼分數高、志願高、世界百大之類的東西,相較之下都只是次要的。而我也相信,這個國家就是因為在各時代有人願意打破沉默、起身行動,無論孤軍奮戰或成群結隊,無論功虧一簣或產生巨大改變,都致使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時代擁有了變得更好的可能。

在我印象中,上一次的洪仲丘事件遊行,媒體報導寫說聚集了3萬人上街頭,而今天目前在網路上看到這次的遊行聚集了15萬人。一件事情如果持續引起更多人關注,那代表它非但沒有隨時間經過而退燒,且持續讓更多人民關注且認為這件事情很重要,並且用投身行動企圖去改變現狀。拜PTT、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網路工具之賜,各種訊息得以更加快速且廣泛地傳播,使更多人閱聽、感覺、思考,吸引召集更多人投入行動。

同時,也許是近一年多來沒有選舉,所以政黨發起的集會運動很少見;而因為各種公眾議題而生的運動,則較之以往引起更多人民關注、發聲、投身其中。就我淺薄的知識,我覺得也許這代表著,這個國家有愈來愈多人,深切發覺且明白我們的國家社會在某些環節上出了問題,且相信一己的力量能夠做出改變。

一個人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失去生命,是所謂重如泰山或是輕如鴻毛,都只是外在被人賦予的價值。我常覺得,外人說些什麼「希望他的死是有價值的」,對於當事人父母來說都只是屁話,只要他的父母親人是在乎這條人命(相較於拋棄子的父母),那麼這個生命的失去就都是無上的損失。

但總而言之,希望洪仲丘的死,真正從此讓更多台灣人更加關心自己的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讓更多人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社會(而非投票投給哪個黨都沒有差),且讓迂腐陳舊的各種機關和制度有所變革改進,讓我們都更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基礎常識

剛才看到偉哉中天把柴契爾夫人和英國女王攪混,讓我聯想到前陣子想到的一件事情。前陣子某天在電視上看到,清康熙年間,郁永和來台灣遊歷時看到台北盆地是一座大湖(地震導致淡水河道在關渡堵塞,雨水和河水無法宣泄。),這件事情被他寫在<裨海紀遊>一書裡。我的歷史和地理常識沒有豐富到哪裡去,直到那天看電視我恐怕才第一次知道台北盆地曾經是個湖,我猜當年國高中歷史課時,老師大概也沒跟大家提過這件事情(當然或許其實是老師有提,但我在睡覺)。

但我記得郁永和是清康熙年間人、他來過台灣、<裨海紀遊>是他寫的,這也沒什麼厲害可言,因為當年只要至少知道了件事情,考試的時候很多選擇題就選得出來了,除此之外關於郁永和的事情我都不知道。這一來當然是因為我的歷史知識不豐,但另外一來我想也是因為台灣基礎教育升學考試的某些科目裡面,對某些事情只要一知半解就可以拿到分數了。

所以對我這種只求一知半解的學生來說,除非日後有自己再讀歷史書籍,否則我可能永遠都只知道那麼一丁點淺薄的程度而已。但是,至少在離開升學考試之後,無論是在其他跟郁永和無關的文字、新聞中看到相關的關鍵字,至少我永遠都能回想起來這大概是清康熙年間的事情,不至於完全搞不清楚時空上的前後、或是因果關係。

如果,我們的基礎教育只能造就出極少數真正對某些科目有極大熱情的學生,那些填充題、選擇題的拿分數訓練,對於其他大部份學生來說,至少是讓他們擁有最基本的基本常識,了解這個國家、民族、語言、文化的面貌。

常看到台灣電視節目的字幕把人名、特定專有名詞打錯字,這如果是出現在康熙來了那種嬉笑怒罵、一個皮包多少錢、誰的胸部比較大的節目也就算了,但若是出現在新聞頻道的新聞節目中時,總讓我覺得匪夷所思。我們會之所以閱讀、閱聽他人產出的文字、影音作品,是因為知道別人懂得比我們多更多,所以我們想要多少再多學習一點。不打錯字應該只是對這些電視節目的最基本的基本要求,如果今天連傳播訊息給普羅大眾的人的基本常識都極度匱乏,這應該是我們國家的一個警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