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Flickr老用戶心得

前情提要:Flickr的最新經營者決定取消免費用戶擁有1TB免費空間的規定,改成只有1000張照片免費上傳額度。

<1> 十年前Flickr的免費會員只提供200張照片上傳額度,現在還提供1000張,很不錯了吧…?使用者付費不是再正常不過?

<2> 況且,一年會員費才1500多台幣,比KKBOX的年費還低不是嗎。吃個幾次火鍋就不只這個錢了。

<3> 因為我在過去11年來一直是付費會員,我報今天才知道先前Flickr提供免費會員1TB的上傳空間…那廢話,如此一來,許多用戶當然把Flickr當成圖床或照片備份空間來用啊!問題是Flickr的定位本來就跟Google Photos 或是Dropbox不一樣,搞成照片備份空間只會讓Flickr變得不有趣了。

<4>早年(我估計大約是2014年之前)Flickr之所以美好:

  1. 聚集了大量熱愛攝影的用戶,持續上傳作品,相互留言討論對於拍照的愛好
  2. 用戶熱衷將照片分享到公開群組分享。逛不同主題群組看照片很有意思。
  3. 照片被Flickr官方featured 為熱門照片顯示在首頁是光榮的事情。

<5> 攝影愛好者想要的不會是:

  1. 備份空間
  2. 也不是滑滑滑看一秒之後就換下一張
  3. 更不是瀑布流一眼看去滑過愈多照片愈好
  4. 無意義喧賓奪主的社交功能

<6> 我們想要的是:

  1. 每張照片都被好好地呈現展示
  2. 可以管理分類大量照片的自由
  3. 方便分享到各種媒介的彈性

在喬家路聽見梁祝

連假的最後一天,上海已經十分有秋天氣息。原本還想奮發圖強帶筆電找家咖啡館整理一下開工之後要做的事情,最後還是讓惰性戰勝了一切,帶了相機出門,決定曲黃埔區的老城區逛逛。
從復興東路鑽進窄小的天燈巷往南走,走到書癮樓門前,發現不但真如網路上文章說的是純粹的私宅不容參觀,在門口也什麼都看不到。決定繼續往南邊亂走亂逛。

無標題

這一帶應可說是老街中的老街了,有幾戶的門面竟還是木造的。天燈弄裡挺髒亂的,是非常純粹的庶民住宅區。許多建築外頭圍著鷹架,但至少看起來是要整修而非拆除。

無標題

走到巡道街盡頭時,直覺右轉走喬家路,路上有許多漂亮的石庫門建築,可惜沒有被好好維護,周邊也滿是凌亂的店舖招牌,但真真切切是庶民生活的樣貌了。走過梓園遺址門前,感嘆於如此漂亮的古蹟竟淪落至此版殘破光景。

這時耳邊卻聽到一段悅耳的音樂,用弦樂演奏演奏中國風格的旋律,傳自於我身後一戶老建築,門口坐了一對五十幾歲樣貌的男女。我古典音樂聽得不多,站在路邊聽了一陣聽不出個所以然來、用Soundhound App也無法成功辨識,決定走上前問問。

老伯說那是<梁祝>,我突然覺得有點慚愧,好歹算是個中國文化的經典名曲,我卻認不出來。從老伯的表情看來,像是對我這文化底蘊不深的年輕人表達不耐,回答我之後立刻移開視線繼續聽他的音樂了。由於這弦樂配樂實在挺好聽,不像是廉價唱片中不知從何而來的版本,我繼續問老伯這是什麼人演奏的,老伯回答「余麗娜,以前很有名的。」

我謝過老伯,轉身離開。用手機上網查了一查,發現這余麗拿人名來頭似乎不小,是半個多世紀前上海的一位音樂家,是梁祝改編弦樂版本<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在1959年於上海首演時的獨奏小提琴師。

 

無標題

(圖片來源)

 

 

變遷

我發覺,幾年中,有許多仿佛熟悉卻又遙遠的事件、 和場域,其實都發生或是座落在我生活中離我不遠之處。

我似乎習慣於匆匆經過、不停下來仔細看個究竟,這真是一種很差的惡習。

事過境遷之後,感受最明顯且立即的, 應該是搬遷、整建、或是消失了的場所,例如老建築、小吃攤、咖啡館之類的;其中又有些地方,我終日路過,卻始終沒有踏進去看個究竟。

久而久之,仿佛竟習慣了這樣的距離,只由著他人的描述或是自外的視覺記憶累積出片段的記憶。一段時間過後,在不斷更迭的人事中,景物也已非了。

定格的畫面

喧囂、人影來去之中,一切的聲音和影像仿佛都被慢動作定格,所有不相干的配角都退到了光芒之外。

就只是一瞬間,我好像明白了大學時讀到的這幾句話的意思,真正身歷其境。

「霧散後卻已是一生
山空
湖靜

只剩下那
在千人萬人之中
也覺不會錯認的
背影」

拍照

這輩子至今,唯三做超過1萬小時的事情是呼吸、睡覺、拍照。(包含拍、整理、修圖)

在拍照拍到第四年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事情:從前我拿到相機都是先把光圈轉大,能轉多大就轉多大,以防手震;後來,手指卻開始轉去相反方向、開始會想要縮光圈。這也許跟我的手變穩了有關,我開始知道我的手的極限是在1/15到1/8秒左右。

通常我會優先從F5.6開始縮,至多通常縮到F8,很少縮到F11以下。習慣縮光圈之後,照片開始變了;發現照片變了之後,才發現是自己其實早就慢慢在變。

就算只是業餘,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相信都會在其中發現不少心得和道理。

我從來沒有認真學過攝影的「技術」,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會測光,也從來不懂什麼晴天xx測光法則,我也沒有在記夜景、表演、煙火等情況時該用什麼樣的光圈快門。不管手上擁有什麼器材,摸出手上器材的極限,變換光圈、快門、感光度,留下當下我想留下的畫面。留不住的,留待未來。

暗香浮動

據說我奶奶生前喜歡含笑花的香氣,所以奶奶的墓有種含笑,旁邊也有種桂花。

但是,似乎是那棵含笑沒過幾年就死了,所以它的花香沒在我記憶中留下印象,如同我早逝的奶奶。卻因為家裡院子有種桂花,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桂花香。

晚上走在路上,偶然停下掏出手機要上網亂逛,忽然聞到桂花香,抬頭一看,發現自己就停在一棵桂花樹前,那一刻,彷彿回到了家。

尋找記憶中的一幕畫面

交會

去年某天,花了一整個下午,在東京,背一台相機,尋找一幕我17歲時在電影<咖啡時光>裡看過的畫面。我生性不喜歡帶旅遊書出門,當時手上的手機又無法連3G網路,大概走了3公里、跟大約10個路人問路,最後誤打誤撞終於找到了。其實,如果當時我手上有帶旅遊書的話,大概不用多久就會找到了。偏偏我不喜歡帶旅遊書、我看的日劇又少、出發事前沒有做夠多準備,致使我走了很多冤枉路。這大概是我做過最愚蠢卻浪漫的事情了吧。

其實,我有等到三條線的電車交會,但那張照片我拍得不理想,所以最後只選兩條線交會的放出來。當時我時間不多(連累一個同事陪我遮騰大半天),所以只等待了大約20分鐘。

出發前,我有把<咖啡時光>中電車交會那一幕的畫面下載下來帶在身上,在路上用破爛的日語加上英文問了不少路人,卻都沒人能認出來。最後是我在路上花不少時間在地圖上研究河流的方向、電車線的位置。原本我猜是在田端站、西日暮里站一帶,最後找到有點累了。後來轉戰秋葉原站、新御茶水一站帶,結果就找到了,原來是在聖橋上面。

無格放的照片

多年前,某位和我同輩但是大我一些年紀的良師兼益友又兼學長,拿一本手沖的黑白照片給我看,和那本照片相同內容的另一組照片(類似複製品的概念),被永久典藏在某個地球上某間很大的美術館。

撇開那本照片的內容當然是經典不說,雖然總共約30-40張照片裡面,絕大部份的內容我都忘光了(只剩下其中兩張照片我至今仍然清楚記得其內容),但我始終記得朋友指給我看,那些照片全都沒有格放(放大/裁切/旋轉)過,全都是攝影者當時在現場就決定要拍下的角度。

我現在覺得,某種程度上,這樣的事情是我下一個階段想要追求的目標之一。

等待一個畫面

中午查了今天反美麗灣的遊行路線,很直覺地順手google了台北市所有的天橋位置,和遊行路線相對照,看來只有青島東路和林森北路交叉口的天橋和遊行路線重疊。於是我帶了相機,提早在空蕩蕩的天橋上等了快一個小時。隊伍終於走到青島東路時,瞬間看到五個、十個、最後大概有30個拿了單眼的男女湧上天橋,站在我左右。

青島東路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