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kit Brown Cemetery
- 1922年成立的公共華人墓園
- 命名來自這片土地最原始的主人 George Henry Brown,一個在1840年代於新加坡做生意的英國人
-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新加坡(當時為英國屬地),馬來亞戰役的最後一場激戰就是發生在Bukit Brown。
- 1973年關閉,逐漸荒廢。
- 近年,由於新加坡政府擬與附近興建高速公路,興起墓園存廢遷建之議題。
- http://www.bukitbrown.org 這網站有很多參考資料。
沒有錢辦後事、沒有家人的死者,也可以得到幫助,相關單位會用公共的經費為這些死者埋葬,當然墓地的裝修就會比較簡陋、墓地大小也比較小。
那年代墓碑上寫的死者姓名,不一定是死者在世時的本名,反而寫了另取的諡號。這導致只憑死者生前本名不一定能找到墓地。但墓碑上寫的兒女名字一定是本名,所以有時反而得用兒女的名字來尋找墓地。
福建人墓地特徵:
- 會有獨立的墓碑
- 會用半圓形矮牆把墓地包圍起來
- 墓碑上會寫有子孫的名字
廣東潮州人的墓墓地特徵:
- 無論有多少妻妾,得把所有妻妾的名字都寫在墓碑上
- 墓碑和牆融為一體
Tay Koh Yat 古悅鄭之墓
- 金門人
- 下葬時,預留了妻子的墓穴,墓碑上也刻了妻子的名字,但後來妻子沒有葬在一起,因此墓碑上沒有妻子的照片、逝世日期。
- 二戰期間,參與建立新加坡華人武裝反抗勢力。戰後曾擔任佐證日本戰犯罪行的證人,見證了兩名為屠殺五千名新加坡華人的日本戰犯絞刑。被視為二戰英雄。
- 他在新加坡經營公車公司。
- 在1957年的農曆大年三十過世,即便在新年期間過世,葬禮上仍有大批人群、高達一百台巴士車隊參加,向他致敬。
陳金雀之墓
- 其背景目前不為人知。
- 墓碑的中文姓氏名寫法說明他沒有結婚,是以以單身女子的身份下葬。
- 但是墓碑上寫了她兩個女兒的名字。
- 中文名字旁邊寫了一個日文名字。
- 左側寫了兩個日本男人的名字。
- 墓碑上同時寫了西元紀年、民國紀年、日本皇紀紀年
- 她逝世時,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新加坡的時期,也許她的男人是日本人,所以導致不便在墓碑上寫上男人的名字。
陳濬鼇墓
- 又名陳瑞麒
- 潮州人
- 創辦四海通銀行,SZE HAI TONG BANKING &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是新加坡第一個本土銀行。專門做潮州人生意,是個小銀行。
- 撐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小銀行愈來愈難生存,1972年得到OCBC的支持,獨立營運很多年。
- 1998年,新加坡政府規定銀行需有最小資本額15億新幣,因此最後仍被OCBC吸收。
- 這是個廣東人墓碑,能看出所有妻妾的名字都寫了上去。
- 側室的姓氏、籍貫和大房完全相同,有可能這個側室其實是大房的妹妹,在大房過世之後,被男主人娶進門來照顧大房遺留下來的小孩。
- 墓上有手繪藍色風景瓷片
Neo Ao Tiew 梁后宙母親及首位妻子之墓
- Neo Ao Tiew是福建人(1884-1975)
- 國民革命時期,和蔣介石是軍隊同袍
他的父親離開中國去南洋,但一去不回。於是他到新加坡尋找父親下落,留在新加坡做生意。 - Lim Chu Kang Village的建造者,當初選擇在這裡落腳,是不想要住在新加坡較靠近市區的地方。現在這裡的 Neo Tiew Road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該地區後來被新加坡政府徵收成為靶場,因此將當地住民遷往其他地方安置。
他在Lim Chu Kang Village做生意,同時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擁有私人武力以管理秩序,治安良好。 - 二戰期間,他付出努力支持反抗日本入侵。
- 二戰期間,他受新加坡華人所託,幫忙把錢財帶回中國,但是遇到日本人轟炸,船隻翻覆,最後他決定變賣所有財產,無論如何也要把受人所託轉交的錢財進行交付。
- 他的45名親戚在新加坡遭到日本人屠殺,包括一名妻子、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僅有一名兒子、姪女倖存。另有一個女兒因為出嫁後住在夫家,躲過一劫。
- 二戰後他回到新加坡,又繼續回到Lim Chu Kang Village管理秩序。儘管很多親戚遭到日本人屠殺,但他後來又娶了數名妻子,生下不少兒女。
- 同時英國政府及新加坡政府視為英雄,分別獲得兩國政府的榮譽頭銜。
其他筆記:
- 即便只是70年前,女人仍是沒有取得平等地位,墓碑上仍不一定會把女人的全名寫出來。
- 新加坡有很多潮州、金門、福建移民。
- 墓園中大部分的逝世年代是在民國初年到二戰結束之前,紀年多半寫民國紀年,或是「民國」加上地支紀年。我看到最新的逝世年份,只寫到了「民國卅四年」,再無看到民國卅五年後的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