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貿易咖啡

img_3942
OCFCU的咖啡農
(圖片轉載自http://coopcoffees.com)

在咖啡的發源地衣索比亞,咖啡的出口量佔全國出口量的65%,全國有1500萬人靠咖啡栽種相關產業維生。一公斤哈拉爾(Harar)咖啡豆只能賣到2比爾(約相當於0.25美元),一公斤在在西方國家咖啡豆可製成80杯咖啡售出,營業額相當於2000比爾,咖啡農一天的工資往往不到一杯咖啡最終售價的三十分之一。以衣索比亞為例,有些咖啡農活不下去,也不種糧食作物,因為美國賣來的糧食更便宜所以他們鋌而走險去賣類毒品作物(例如Chat,一種在歐美國家被列為非法的興奮劑)。消費者在選擇商品上的自由大過於生產者在選擇栽種何種作物上的自由,但是消費者也是被大公司框限在一定範圍的選擇中。

全球咖啡期貨市場的成交量一年大約1400億美元,國際價格基本上由由紐約倫敦兩地決定,最關鍵者即是紐約期貨交易所。供應商和採購商在產地直接面對面進行咖啡拍賣,對咖啡採購商來說,咖啡期貨市場的交易價格很重要,紐約期交所的每天的咖啡交易價格會影響各地咖啡產地的咖啡成交價。華爾街的銀行家連一公斤咖啡豆也不會買,但是他們卻是躲在電腦螢幕後面討價還價、決定價格的人。供給需求線沒有將勞動成本、外部成本等因素加入計算。

經濟學中提到,各生產者會依照個人產出何種商品可以得到最大利益,來決定自己要生產什麼商品。但是全球自由貿易後的結果卻是,主要糧食輸出國為美國、歐盟、澳洲和紐西蘭,而非我們想像中的那些落後國家。美國米因為政府補貼國內農業,因此可以用別國更便宜的價格,補助的名義傾銷到全球,諸如玉米、小麥、大麥等(台灣買到的米有30%可能不是台灣米,而是混合來自各國的便宜的米)。落後國家栽種的反而是經濟作物,例如咖啡、可可、甘蔗,這些農業往往是兩三百年前被殖民者逼迫而興起的(例如巴西是全世界第一大咖啡產出國),然而這些落後國家因為政治、族群對立、內戰等問題,必須持續養賴這些單一經濟作物出口,經濟結構薄弱,開發國家用補助弱國的名義販賣糧食作物,卻仍然無法幫助這些國家獨立自主。

於是,有許多人嘗試將咖啡豆價格與紐約市場脫鉤,獨立運作,希望能夠建立公平貿易機制。

目前最為通行的FLO農產品認證標章發行組織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為例,其認證標準為:

(一)價格合理。提供生產者最低收購價格保證,以及社區發展金。
(二)生產過程未剝削勞工或童工,工作條件安全、健康。
(三)生產者與採購者發展直接、長久的夥伴關係。
(四)鼓勵使用永續且環保的生產技術。
(五)改善生產者的生活條件、提供就業機會、信貸、技術支援。
(六)工人及生產者組成合作社。

在貿易供應鏈中,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受公正的第三方檢驗,如此一來,可以防止有人在宣稱為公平貿易機制下的商品中摻賣從一般貿易機制買來的劣等商品,或是添加廉價卻有害人體的化學添加物。不但可以直接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利潤,還可以間接提升農民生活環境之品質。公平貿易涉及的中間環節比一般貿易來得少,呼籲採購商以較為合理的價格向咖啡農採購咖啡豆,保障農民的利益。例如衣索比亞的Oromia咖啡合作社(Oromia Coffee Farmers Cooperative),成立於1999年,致力於將衣索比亞生產的咖啡直接賣到歐美國家。

參考

OKOGREEN生態綠商業有限公司,華文世界第一家公平貿易特許商,販售並推廣公平貿易商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