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暑假時和國文課的同學一起編了本詩刊,集結一年來班上同學的優秀作品,我和另兩位主事的朋友各寫了篇短序放在詩刊中是為紀念,開頭我這樣寫道:
「時光流轉,日曆胖了又瘦,再度來到夏天。綠園道上的小葉欖仁背光透著閃耀的一片黃綠。等待一班未知的公車,可以是一首歌,也可以是一首詩的長度。
猶記那個夏天,你我的腳印輕輕落在長長的大道。多少閒適的輕盈和輕狂的理想滿溢在胸臆,肩上還沒有太多重量,日子仍十分美好。書袋裡靜靜躺著一本詩集,掛在左肩或是右邊,像童年記憶裡公園的秋千。習慣教室裡傍窗的座位,閉上雙眼就能感受到午後陽光的溫度。講堂上老師圓潤的嗓音,紅藍黑筆在書本上沙沙游移。
現下這個的年代,是將是往後眾人永遠思慕的單純美好,任何份量的文情並茂都是足以令你掬一把莫名淚的情愁千古。肩起三五本教科書的重量,流連在各自熟悉的巷角書屋,從民國、從唐宋元明清,從墨客騷人的生命中剽竊恰似絕美的字句,即使年輕的我們尚未能全然體會那不關風與月的迷茫才情。」
在台中讀高中的人,尤其是一中畢業的人,一定會同意我的想法。中友誠品就是我們心中最美麗的書店。
在台中念書的十多年裡我都是跨區就讀,很巧地,我讀的國小、國中、高中都位在台中市北區,起自英才路至育才街這個大區塊,從國中開始到現在,在一中商圈附近打混了好多年。無奈我看到的是這裡的書店一家一家倒店、取而代之的則是年輕型男正妹愛逛的服飾店和拍貼機。在我剛進高中時,太平路上還有新學友、金石堂和國鼎。短短高中三年,這三家書店一家接一家地消失了,曾經流連其中找書、看書的我的身影更是早已不復。
到我畢業之後,在一中附近想要買書,只有走路走一百多公尺到中友誠品這一途。雖然能夠引起我興趣的書通常是放在十一樓,每次我來這裡,我總喜歡先搭電梯到十樓,再從雜誌櫃中的樓梯慢慢往上走,迎面而來的是如樓中樓般三層高高疊起的同心圓書櫃,狀似故事繪本中才會出現的場景。燈光暈黃,行走於書櫃之間時得小心步伐,留心別踩到了蹲坐在地板上專心看書的高中學生。
我很少買書,每次來誠品多半只是逛逛,抽幾本看起來應該會很有趣的書,走到人潮較少的一角坐下來信手翻閱。我是個看書很慢的人,沒有耐心一次把很長的一本書給看完,這樣來書店翻書的行為,我不期待如此便能把一本書完整地心領神會,我重視的反倒是在短時間內吸收新資訊之後在我原本的思維中能否產生新的創意和想法。
某次去中友誠品閒逛,趁店員不注意時偷偷拍了一張,當然拍得不好。這麼多年來年輕學子穿梭其中負載的夢想、理想,又豈是小小一張照片能留下的。